星期二, 12月 12, 2006

傷心咖啡店之歌

爲了應付你的考難,這篇文章總算獻身了:P
不過,聲明在先,這讀後感超長,你未必願意細讀:P

先來個小説原圖比較
四個不同種類的小説封面,蠻養眼的
不過,那個有‘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字的封面,還是第一次看到...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最近爲了讀後感,重讀第二遍,偶爾做了點思考工作。突然又釐清了一些思緒,其實覺得,這本書給阿藏的感覺是由外而内的,有種慢慢帶領讀者往内在作出探討的可能性。慢慢的讓讀者接受後半部書中的思想導引之類的。(當然,這個是阿藏主觀的看法,後續的也是。)
爲此,藏小因爲個人理由,將它分爲上下冊。

上冊,外篇;下冊,内篇。(内外篇,好像醫書了:P)

外篇 - 自由與價值觀課題
内篇 - 心靈内在與解脫課題


而,看完後的直覺就是,馬蒂就是主角。相較其他角色來説,比較接近完美的,阿藏也認爲是馬蒂。可惜的是,在馬蒂想更好的生活下去時,死了。吉兒、海安甚或耶穌,覺得多半都扮演著啟發性的角色。海安和耶穌,就如書中提到的,是摔成兩半的雙子星。各自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性。而,吉兒,少了耶穌和海安所擁有的部分特質,這特質,卻認爲不是書中提到的頽廢。

阿藏看完後,大致上多了份熟悉感。這熟悉感,是對於前半部對於自由與價值觀等課題的探討。可能部分原因是阿藏憤世嫉俗的性格導致的:sweat3:(好像很恐怖,有沒有...)

後半部呢?嗯,是阿藏比較喜歡的部分。原因是,這一路走來,阿藏很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類似後半部心靈内在探討上的課題與書籍上。畢竟,阿藏認爲,人生上的很多課題,説到底,都是自己心境上的問題。對於本質的認知,會是首要解決的課題之一。不然,說再多,也是徒然。

縱觀全書,不難發掘,作者真地讀了不少的書。哲學類就似乎涉獵甚廣。看得出,不少的書名,不是隨隨便便抛出來的。其中,有個地方,阿藏有些在意,就是那蝴蝶。其出現的次數,雖然不多,卻也不是一個小篇章而已。也許(只是也許),當中套用了莊周夢蝶的部分思想。另外,在不久前,耶穌這角色,突然從阿藏的腦中閃過了一個人物,老子。耶穌的流浪,有種老子騎青牛出関的感覺。當然,這些都是阿藏胡亂的聯想產生的想法,看看就好。

書中佛道的思想,似乎略有觸及。至少,虛無的詮釋,就讓阿藏有這方面的聯想。不過,阿藏個人覺得,書中對虛無的看法,似乎少了點什麽感覺。其它的,有如:

“於是她進入了一個無邊之境,無聲,無息,無色,無臭,無空氣,無重力,只剩下最後一縷呼吸,維繫她的人的思維,人的生命。”

“在冥想中,她的意識不斷擴大,擴大,擴大到彌漫充滿了整個宇宙。她與宇宙等大,於她之外別無一物,連別無一物的概念也沒有。於是不再因爲找不到方向而彷徨,因爲所有的方向都在她之内,自己就是一切的邊境,所以不再有流浪。”

“她和她的宇宙有急遽縮小,縮小,縮小到一切生物最根本的基質,微小到存於光的縫隙之間的黑暗中的粒子。這微小的基質不包含任何東西,卻組成所有的東西。巨觀它,是一個宇宙,微觀它,是介於有和無之間的一個概念,一個振動,一個微笑,一聲嘆息。”



暫時這些好了,不知道是否有什麽熟悉的感覺,阿藏倒是覺得有點像是某著作的内容。

除此之外,阿藏可能佛理看多了,所以難免牽扯了一些,來詮釋個人的看法。阿藏把馬蒂的經歷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圍繞在馬蒂以及海安衆人的一個圓之中。探討著各類的社會價值觀與自由等課題。有憤世嫉俗的、有委曲求全的、有逆來順受的、有聽天由命的甚或漫無目的的。這些,必然都是大家親身都略有所受的敍述。第二階段,就是馬蒂開始流浪旅程的部分。當中,馬蒂感悟了,於是有了對虛無的看法與見解。了解到根本上的問題,明白了體會與經歷的,無論生活在哪。最後的階段,就是在馬蒂了解了虛無的概念後,又再次決定回到臺北,繼續著所經歷的、所體會的一切,繼續著走完人生。

簡單説來,就是嘗試從既有的,有所限制的社會規範中脫逃。經由不斷地探討、尋覓,找尋所期盼的答案、方向。最後,在有所感悟後,又再次回到社會的懷抱,繼續的體會、經歷、生活...

阿藏本身認爲,這有點像佛家中的道理: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阿藏的聯想力果然有點過於豐富了點,簡直是亂套了,不好意思:sweat3:


對於第一部著作,阿藏蠻認同阿彤早前提到的,對朱少麟來説,真的是略嫌青澀了點。這點,作者本身也作了相關的解釋。而,阿藏對於看過朱少麟所有著作的人,那些認爲還是最喜歡第一部作品的,有個蠻個人的想法。他們之所以仍會很喜歡第一部作品,很大可能性是基於第一本作品所帶來的啟發性。由於這啟發性,於是衝破了大部分人一直以來被規範的教育所灌輸的思想價值觀。讓人們有了想了解,在己有的規範以外的存在性、可能性甚或突破性。

很大部分的人,也許在小時候,都會有好多好多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後可能連大人們都無法解釋。一直到接受教育,被灌輸了特定的思考模式,於是,問題慢慢的,一個一個的退色。最後,遺忘在角落的一隅。等待若干年後的發酵,甚或,可能連發酵的機會也沒有,這一生就這麽樣,在特有的、定式的規律下完結。更可能,連存在過這點,都沒個頭緒。悲哀呢。

雖然阿藏還沒看完剩下的兩部著作,不過,阿藏的直覺是,另兩部著作,想必會來得更有所提升。是否如此,也許待阿藏看了剩下的兩部著作,才能再回來探討了。

讀後感總算完結了,阿藏這次最最囉嗦了 -_-

呵呵......

P/S: 阿藏重讀時,進行了一些字句上的摘錄,也摘錄了好些生詞,不過還沒查找字典。這本書,好多生字啊~~
至於那些摘錄的字句,有時間整理後,再來分享。

::以上或許可以是阿藏的第一篇讀後感 - 應友人需求而寫,書畢,即時先放上這來::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还没有正式进入阅读, 不过...先要问下? 为了应付谁的考难来着???:P

找打呀?

匿名 提到...

嗯...
這個暫時不想說
那個人自己應該知道的;P

不是找打,是欠扁:P
要打也行,恨不得被你打,如果你現在能做到;P

阿彤 提到...

外在与内在的分段。。。这点, 相当同意。。。。主角马蒂一开始,就在寻找一种比较属于外在形式的自由,为了挣脱她生活中的困境与枷锁。只到她在多次的, 与吉儿、与海安在多次的讨论,辩论中,延伸到内心的自由探讨,不是进而翻越疆土限制,去寻找更深层的自由价值。

其实, 真正的自由, 取决于内心状态。心得不到自由, 精神就始终被禁锢着。海安, 便是一例。他的生活方式, 显示绝对的行动自由,却实际上,在掩饰着那被囚禁在深渊里的孤独灵魂。他也是第一个引发马蒂去深度思考的的人,他不断的抛出许多的问题,试图去引导, 也试图去疑惑。。。。而吉儿每次与之相反的观点,建立了一个思考空间,让马蒂(其实是读者)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而耶稣,则扮演着一种牵引的角色, 牵引马蒂更多的思考,与行动。用自己的双脚,自己的感觉, 去探索。他不像海安或吉儿, 不断的抛出问题冲击脑门,而是静默的,让马蒂去消化,去寻找。

佛家思想方面的,我则不堪了了。我只是觉得,哲学,不论东西方, 不论何门何派, 其实都可能殊途同归,在追寻探索之后, 都回到同一个本质上去。

而这本书里的内容,大该也有些,嗯。。。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去远瞻那更宽阔更内在的生命价值的所在。。。在哪里?在心里。。。

MEthoNG, 幻藏 提到...

你也把那時的回復放上來了哦:)

所有類似的思想,都會是回到同一個點。這個一直以來我是認同的。只是,縱觀現今的哲學,覺得似乎還不夠究竟,還在往這個方向尋覓。畢竟,各家的成就,其實也不過取決於何者的領悟力來得高。

一切唯心,只是人們習慣於迷失,往外找...

嗯... 說得好哦...
思考與實踐並肩,然而,最終的一切,取決於心:)

MEthoNG, 幻藏 提到...

就在這裡大概的說說爲何有佛家的道理吧:)

就拿那三個摘錄的句子好了

第一個,有佛家《心經》的類似性質,相關文章如下: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物色聲香味觸法’

第二個的沒什麽印象了,不過還是覺得跟佛家思想很相似。似乎很接近我們都認爲的同一個本質,也就是最終的目的地。

第三個,則帶有佛家‘無我’與‘中道’的味道,佛家‘無我’的思想也是類似第三段句子中最後觀察到粒子存在的觀念。所以,你可能會常聼到有人說‘沒有一個我’這樣的答覆。人體結構,最終卻是粒子的組合,而心呢?這心,卻也沒有一個實體的存在。

相對的,‘中道’學説則是這句
‘...介於有和無之間的一個概念,一個振動,一個微笑,一聲嘆息。’
也就是,對現象的觀察不落入實有或虛無兩種思想的極端。

當然,可能是我想太多,或是接觸的多半是佛家思想的關係吧。
看看就好,畢竟個人有個人的思考。也知道,你不會是那種容易受影響的人,接不接受,還是看個人的了解與意願的:)

爲什麽我說看經,卻不是念經。因爲,這經,跟詩經的經的意思大致相同。詩經裡頭是些什麽經?不就是詩。佛家的經文,也是如此。並不是看不懂的古怪句子,而是文言文。記述著當時釋迦牟尼佛和弟子們的説法。我當初也認爲是念經的那種經,也是這一兩年才發現,其實不然。這讓我抛開更多先入爲主的觀念。

老子方面的,不知道對不對,就說說看好了。之所以覺得耶穌的特質和老子類同,因爲老子也是遠離塵囂的。若非有人親自拜訪,也不怎麽會自動給與解説之類的。

莊子的蝴蝶之說,第一次看完的時候,因爲吉兒和素園的那段,開始有這個想法的。後來,看了第二遍,馬蒂、素園和小葉上山喝茶那段,讓我想起了重復的印象,那時蝴蝶第一次出場:)

其實,坦白說,會覺得,佛家思想較之哲學,更爲究竟。當然,也可以說我過渡崇拜了,就這點而言,我也沒能反駁什麽的:)

MEthoNG, 幻藏 提到...

其實,就我所接觸到的,佛家還有一個讓我欽佩的地方,如果沒記錯,釋迦牟尼佛似乎不把他說的法當作屬於自己的學説。

因爲,他只是把他所知道的法則,也就是本來就存在的真理,沒人能說出來的真理,經由他說了出來而已。

給個例子,科學家並沒有發明什麽理論,而是發現了某個本來就存在的真理,只是,以前沒人發掘而已。

這是我小小的看法:)

唉... 有一個浪費你寶貴時間的三連貼回復...
不好意思了:)

MEthoNG, 幻藏 提到...

關於早前的一個回復‘記述著當時釋迦牟尼佛和弟子們的説法。’

其實應該給予更正,因該是對話比較妥當。

呵呵......